2月17日,永寧縣閩寧鎮園藝村特色園藝作物產業示范項目溫棚內,村民們忙著收割芹菜。
村民馬雅玲種了6棟棚,這幾天芹菜上市忙得不可開交。很少有人想到,眼前這個皮膚黝黑、滿身是土的41歲移民婦女,曾是上海一家電子企業的白領。2012年,馬雅玲回到家鄉,先后在閩寧鎮政府和一家種植企業工作。2020年,園藝村建起45棟溫棚發展設施農業,很多村民以前沒種過溫棚,都在遲疑觀望。身為共產黨員的馬雅玲帶頭嘗試,租了大棚開始搞種植。她不懂就問、虛心求教,不僅種植西紅柿、小番茄、芹菜等常規品種,還在福建省農科院和寧夏農科院專家的指導下,試種成功流星瓜、長果桑等新品種。今年待芹菜收割后,她計劃再試種食用菌和福紅李。
假期,馬雅玲10歲的兒子澤澤也成了媽媽的小幫手,他吃流星瓜和西紅柿的小視頻在朋友圈等發布后,線上線下訂單源源而來,去年馬雅玲共收入20萬元,成為閩寧鎮的致富帶頭人。一個人富不算富,馬雅玲成立永寧縣紅意農業專業合作社,帶領社員一起發展產業。村民王志強曾經是建檔立卡貧困戶,去年種植2棟溫棚西紅柿,收入5萬元。“平時每茬種植用工50人左右,一年種植3茬,村民來干活,8小時工資120元。”馬雅玲說,他們不僅打工掙工錢,還能學技術。
馬雅玲的成功,只是閩寧鎮眾多脫貧致富移民的一個縮影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閩寧鎮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、移民搬遷、防風固沙、黃河揚水、綠色發展等舉措,不斷優化自然環境、強化產業發展,先后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、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、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等榮譽,入選全國特色小鎮。
如今,閩寧鎮引進各類企業40余家,培育形成了特色養殖、特色種植、文化旅游、光伏發電、商貿物流五大支柱產業,釀酒葡萄、肉牛養殖、設施園藝等農業主導產業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發展。目前,共注冊各類農產品商標48個,培育賀蘭紅、覽翠等4個寧夏著名商標,中糧長城酒莊、曉鳴禽業、犇旺牧業等6家自治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。種植釀酒葡萄8萬畝,建成酒莊13家,年產葡萄酒2.6萬噸;種植紅樹莓2700畝,建成紅樹莓“旅游+”“生態+”模式田園綜合體,成為寧夏最大的紅樹莓基地;建成福寧、園藝等設施溫棚園區7個,各類設施溫棚640棟,成為周邊地區的“菜籃子”。
養殖產業也是閩寧鎮一大特色產業,目前全鎮肉牛存欄2.27萬頭、羊存欄10.13萬只、家禽養殖65萬羽,全鎮養殖產業年產值達5億元。電視劇《山海情》的熱播,帶火了閩寧鎮的文化旅游產業,打造出“扶貧移民文化旅游資源”“賀蘭山自然生態文化”“紅酒文旅非遺產業”等多張名片,2021年接待游客約10萬人次,文化旅游帶動移民收入增幅明顯。引進閩寧禾美、閩寧故事等多家電商,建設閩寧鎮電商扶貧示范街,手工制品、葡萄酒等企業23個產品進入國家消費扶貧目錄,打造“閩寧禾美”消費公共品牌,2021年實現消費扶貧產品銷售額近6.8億元。
“‘鍋里少糧、缸里缺水、身上沒錢’的苦日子一去不復返,家里越來越富了,環境越來越美了,保障越來越多了。從單方援助到雙方互動,從聚焦脫貧到全面協作,從政府主導到各方參與,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已被賦予新的內涵。”閩寧禾美電商扶貧車間負責人徐美佳動情地說。(記者 賈莉)